“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 选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文本赏析 本文阐明了儒家思想对大同社会的完美构想。它首先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句对大同社会作了总纲性的说明。
“大道”在此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最高标准。 而围绕“大道之行也”这一中心,文中分述了三种情形: 一是“天下为公”,即指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二是“选贤与能”,即指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即德才兼备; 三是“讲信修睦”,即指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1、出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2、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译文: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大道之行也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