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120个实词和60个虚词有哪些?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高考语文300实词,到底有必要背吗?
高考语文300实词,有必要背。一方面为了备战考试,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备被倍悲 北背奔本彼 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出除辞
驰冲传垂次 刺促错处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恨厚患或疾 即既将解结 矜竟景就绝
堪克困怜弥 靡莫逆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稍色 甚审识适是
书数疏率私 遂涕图徒王 望微闻恶悉 系相谢幸延 阳要宜狱再
造贼振直志 治置诸族左
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高考语文300个实词,非常有必要背记的。高考要求掌握的300个文言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词汇基础。如果连一些基本实词的意思都不知道,怎么理解句子的意思,把语义翻译准确,怎么能够把一篇文言文读懂呢?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涉及到断句、词语意思判断、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要准确解答这些题,首先要读懂大义,会翻译。因此,300个实词的意思和用法一定要准确掌握。
高考文言文实词需掌握多少?
1.高考文言文实词需掌握多少,这是一个谁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但根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看,最起码要掌握常见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才能可以应付高考。
2.高考文言实词需要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和偏义复词”等五大方面去积累、整理、归纳、迁移和运用,否则就是无法取胜高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考实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考实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