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共多少个考点?
高考语文100个考点
一.文言文阅读考点
1.文言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只限定了18
是无法确定的
语文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它的知识点是无法用具体的数据去概括,需要我们去积累,去沉淀。
只要你将所学的知识牢记了,它都会在题中体现。所以不必去追究于考点的多少。
你学会多少,你能用用多少,它就有多少考点。
高考语文共设37个考点,也就是高考37道题,每道题都是一个考点,并且每个考点的分值不一样,比如写作这个考点分值最高占比能够达到40%,二分之小的,比如文言文占比仅为3%左右。
新高考文言文题型特点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
1. 选项特点
(1) 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 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3) 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2. 解题方法
根据上述特点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实情,解答概括分析题,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将选项所述的内容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仔细比照,仔细甄别。在做题时,尤其要注意标注选项中的谓语成分,因为绝大部分错误,都是围绕谓语动词发生的,或者就是谓语动词本身。
(1) 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表述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2题C项,错误在于“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根据文本“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的叙述,可知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于文无据。
(2) 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6题C项表述为“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原文是“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说两京言官上奏章请留,但是皇上没有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而不是“傅珪”。故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的表述就与原文不符。
(3) 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命题者有时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2018年新课标卷Ⅰ,选项中说“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原文是“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4) 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命
高考文言文八大句式详解?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况……乎”,译为“何况……呢”。
4.“其……乎”,译为“难道……吗”。
5.“何……哉”,译为“怎么……呢”。
6.“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考文言文考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考文言文考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