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
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是梁启超创作的散文,文中极力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其核心目的就是全面学习西方,之所以要学习西方,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极为腐朽,所以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改革,因此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是为了促进改革而写的散文。
我个人对梁启超并不感冒,我觉得梁启超就是一个投机者,并非真正的改革派,既没有改革的实力,也没有改革的决心,无法就是“文青”,用所谓的文字摇旗呐喊一下而已,而且还是随时“墙头草”似的转舵。
1900年,最大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最终以签订《辛丑条约》收场,史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 “庚子国变”虽然发生在1900年,实质是戊戌变法的“后遗症”。1898年慈禧太后结束戊戌变法之后,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并且考虑废掉光绪皇帝,但是遭到了各国一直反对,国内反对声也比较大。慈禧太后顶住压力一心要废掉光绪帝,结果外国人一再干涉,使得废帝计划流产。
这其实是严重干涉我国内政,普通人都难以忍受,作为慈禧太后当然更为愤慨了。 十九世纪,随着外国人涌入,外国传教士也开始自由进入中国,相当一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侵占国人田地,从而聚敛钱财,甚至超越了地方政府的政令,而且部分教民横行乡里,这使得中国民间反外情绪倍增,从而组织了各类群体,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对抗外国势力。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