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由于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 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 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 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经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 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