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他的人性论主张是什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与习对举,证明性是先天获得的。
孔子导的仁,可被视为对人之天赋秉性的一个抽象归纳。可知仁是对共同的人的特点的一种概括,是善的。 儒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人生来即是善的。 在孔子看来,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由此,孔子多言仁义,而很少论及人性。孔子论人性,只限一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扩展资料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点: 1、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 2、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二、不同点: 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2、思想不同: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扩展资料: 孟子民本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1、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2、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3、《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