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考号写错怎么办?
只是手写的考号吗?有没有涂答题卡?
班级、姓名写对了吗?
如果老师只看考号,发现这种情况肯定还会看其他的学生信息。不过奉劝一句,最好尽早跟老师说明情况,这样老师也减少不必要麻烦,你也不必一直提心吊胆,因为最后老师肯定会查出来的,与其让老师调查还不如提前自首,孰轻孰重自己掂量!
期末考试考号写错了一般情况影响不大。
如果你们的卷子是老师手工改的,老师在最后誊分的时候会一个一个对的。看到有不对的会注意一下。
如果是贴了条形码的,更没有关系。因为电脑扫描的时候是看扫条形码的,基本不会出错。
所以你不用当心你考号写错的事情,不会影响分数的。但是以后考试还是注意一点,以防万一。
550分学法学能去哪些大学?
可以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他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普通高校。中央名族大学1978年批准为重点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享有国际盛誊的海事院校之一。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中国铁路,北京政府共建的重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进入"2ⅠI工程"建设高校。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是中央首批重点建设大学。
550分,是属于理科二本的水平。你想学法学只能报二本越小而到不了顶级的一本院校。顶级的一本院校,像五院四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等收分都是在670以上。所以550分,你只有选择地方性的大学。例如像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学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550分学法学能去大学有:
一是南京林业大学,推荐专业环境科学,是重点建设大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
二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推荐专业临床医学;
三是南方医科大学,推荐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
四是中国民航大学,推荐专业飞行制造工程等大学。
一千多年前,人们是怎样防科举舞弊的?
当时考生进考场前,有士兵对其进行搜身,看看有没有夹带。从金国的金章宗时期,做的更绝,要求考生在考试前先对孔子行礼。行礼前要洗澡沐浴,名义上是对孔子的尊敬,其实是防止考生把考题写在身上,即使考生写在身上没被发现,洗澡也洗掉了。洗完澡还要穿上考场准备的衣服,这就防止考生将事先写有考题资料的纸条缝在衣服里带入考场。
进入考场后,每个考生会在只有几平米号房里单独考试,每个考生还有一名士兵专门看管,防止抄袭。考生交卷前不得离开号房,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试结束后,会有考官专门检查考卷是否留有记号,并将考卷糊名,防止考生与判卷的官员私下交易。
一旦发现考试作弊,可比现在严重多了,现在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发现作弊,作弊教师官员免职,严重的是有期徒刑,考生取消今年的成绩,最多也就是终身不让参加考试。而再古代一旦作弊被发现,免官,永不录用都是最轻的,充军、流放、杀头都是家常便饭,严重的抄家、剥皮、凌迟,可真是对考试作弊零容忍。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官员的考试,相当于古代的“国考”,各朝各代对此也是十分的重视,虽然舞弊手段层出不穷,但是朝廷也能想出解决的手段。
1、糊名考校
和我们现代的手法一样,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遮住,考官就不知道这是谁的卷子了,只能够公平批改。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快有人想出了计策。那就是和改卷员先串通好,比如我在第一个字上面点一个小点,意思就是这是我的卷子,到时候串通好的改卷员便给予高分。
锁院制度。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科举的严苛,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宋朝开始出现了贡院,用来接待会试考生。贡院里一排排房舍,整齐排列。一间间号房,紧密相连。考生从踏入贡院到开始结束前,不得离场。考官也是一样。这就是锁院制度,目的是防止作弊。那些可能的透题等作弊行为,遏制很多。
浮票制。考生进入考场,也不是简单事。为防止“枪替”,也就是枪手,宋代开始施行浮票制,相当于今天的准考证。浮票上写有考生的详细信息:姓名、年龄、体貌特征,包括身上的痣,都要写明。如果被查出枪替,不仅考试资格被取消,同时还有多人受到连累。这是因为,宋朝施行结保制,即多个人为一人担保,出现问题,都遭到处罚。这种做法,加大了震慑力度。有些考生还会想出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关节。所谓关节,就是贿赂考官,阅卷时予以照顾。
糊名制。也叫封弥,即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上溯祖宗三代信息,进行封弥。这一点有点像今天学生的考试试卷,将学生信息密封后,才能阅卷。目的是杜绝因个人情感,左右给分标准,以期公平公正。
誊录。宋朝专门设有誊录院,有人将考生试卷进行誊录。誊录使用朱笔,叫朱卷。修改用黄笔。这样一来,考生的笔迹,也无从辨识了。
明清时期,改革了考卷答题形式,即实行八股文。八股文虽然限制了考生答题的发挥空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作弊。八个部分,各有作用与要求,不方便抄袭,倒便于阅卷的评判。
但是古代没有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考试时又是如何反作弊的呢?
首先是严格管理考官,也就是从源头上防止作弊。有些考生为了获得好名次,会在考试前就买通考官,让他在考前泄题、或者在阅卷时帮忙调换试卷,通常称之为“通关节”。比如嘉庆三年就曾有一位考生勾结考官,通过调换试卷中了解元。自此以后,清廷严格要求考官密封考卷,以防泄漏考生信息、便于他人换卷。至于考官,他们在一接到朝廷任命后,就必须立刻赶往贡院,接下来的几天直到考试结束,都不允许外出、与他人交际。
杜绝了考卷和考官的信息来源,接下来还需要对考生进行搜查,但搜查又因为朝代更替而大有不同。宋朝时规定,应试考生不准携带书册、茶具、蜡烛等,如若发现以上几样东西,一律押出考场按作弊处理;到了清朝时,还要求考生不能穿着过厚的衣物帽类,笔管不可镂空、砚台也不许过厚等,为的就是防止考生夹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考誊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考誊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