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语言表达运用漫画题的答案?
1.【答案】C
【解析】A秣(mò)、B倾轧(yà)、D解剖(pōu)
【考点】语音
2.【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使用对象错误。D、附庸风雅:贬义词。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
3.【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C“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采取”缺少宾语。
【考点】病句辨析
4.【答案】A
2021年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题甲卷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2021年新高考语文一卷的真题及答案
一、真题:现代文阅读
(一)1. C 2. B 3. D
4.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②“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5.①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违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且有可能触犯法律;②青年人应引以为戒,坚持“五不”,以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
(二)答案:6.D 7.D
8.①照应前文对“猖”的解释,即“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个“跑”,写出了这一过程的喧闹和纷乱;③连用多个“跑”,节奏较为急促,写出了参与者的兴奋感。
9.①选题为儿童喜欢的放猖;②在回忆放猖时,选用儿童视角,用儿童的口吻和语言,写儿童看到的场景和参与的活动;③注重表达儿童的心理,写小孩子的羡慕、寂寞和失落等。
1977年第一届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197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一届高考)的语文试题和答案如下:
试题
一、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
1. 经实际考虑,我们委员会认为此事的可行性不大。
2. 他是个好老师,特别会开导人。
3. 作为一名兵,他有着崇高而光荣的职责。
4.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社会形态的流弊。
二、改写下列句子,使其在上下文中更加贴切。
1. 师父的话,幽默又深刻,钟灵毓秀。
2. 着地时动作很规范,几乎毫无瑕疵。
3. 他头顶光,面无表情地旁观分歧越来越激烈的争论。
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论文,题目自拟。
答案
一、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
1. 经慎重考虑,我们委员会认为此事的可行性不大。
2. 他是个好老师,特别会开导人物。
3. 作为一名士兵,他有着崇高而光荣的职责。
4.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二、改写下列句子,使其在上下文中更加贴切。
1. 师父深而含蓄的话语,幽默而富有哲理。
2. 落地时动作很标准,几乎没有丝毫瑕疵。
3. 他兀自站在一旁,一副面无表情的观看争论越发激烈的场面。
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论文,题目自拟。
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次考试。
197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如下:
一、作文
题目:难忘的一天
二、解释词语
(1)诽谤 (2)踌躇 (3)明火执仗 (4)居心叵测 (5)高瞻远瞩
三、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阅读答案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求03年全国高考卷一语文文言文答案?
三.文言文: 11.C。 12.C。 13.B。 14.C。 15.B。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17.鉴赏诗歌: 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麽”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考试院给的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 18.背诵: 答:(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此题两句出自课本要求背诵部分,一句出自课外,本无可厚非。但是第二两句似乎偏离了考纲关于考查名句的宗旨。毕竟第二句下半句才是人们日常常用的名句。 19.答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语文高考答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语文高考答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