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要让学生了解武术武德,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武德”?
近日,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历史课程高中阶段,该指南要求介绍中医经典名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认识中医蕴含的整体系统思维、天人和谐等思想。
介绍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功理功法和武德,树立习武强身、保家卫国的国防意识,养成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
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武德? 武德,专指以武的行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操守准则。中国古代师父传艺前都会指着武字对弟子讲解:武也,止戈也。也就是说学武之人拿起兵器之前应该先学会放下兵器。弟子应先通过打杂来锻炼心性,心性稳定后才能登堂入室。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武德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些核心价值标尺,都可以在传统武德文化中寻到印迹、找到印证。我们应注重用传统武德文化所蕴含的军人价值观元素教育人培养人,强化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传承忠诚品格。
忠诚是传统武德的灵魂和命脉,是军人最可宝贵的精神元素。传统武德文化中贯穿着一条忠贞不渝的道德主线,从苏武的“留胡节不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史可法的“城亡与亡、甘之如饴”等,都闪耀着那种“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的精神光芒。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这种高尚节操都是军人精神的“压舱石”。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用传统武德文化所推崇的忠诚美德来“补钙强身”,涵养当代军人的革命气节,强化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一支军队有了忠诚的魂魄,就有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气神,就能激发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战斗力。
如何看待教育部表示高中历史课要让学生了解武术武德?你觉得有必要吗?
教育部表示高中历史课要让学生了解武术武德,我觉得很有必要。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有极强的传承价值。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武术武德被一些人污名化,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马大师”被人轻易打趴下后用“年轻人不讲武德”来搪塞的笑话,严重影响了中国武术武德的清誉。
什么是武德?武德是行武之人应有的道德,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追求。“审丑”风气盛行的时代,重申“武德”十分有必要,对青年人的价值观也具有正向的导向作用。 武术从来不是让人逐利的工具,更不是被人戏弄玩耍的坏梗。许多人因此对中华武术武德产生了误解,这种情况需要扭转,而正处在价值观塑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加强中华武术武德宣传十分重要。
中国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闪亮的一张名片。 加强体育锻炼是国家一直强调的,近年来教育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文化课。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一招一式,不仅有审美价值,更能够强身健体。
让学生去了解学习,具有非凡的意义。 武术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其强调的武德精神也是文化瑰宝,如果好好学习,能够对学生们的身心产生很好的影响,这不是更符合当今强调的素质教育吗? 现在武术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许多武术大师只顾赚钱,一点都不在意武术的传承发扬。
学武术的人也慢慢老龄化,年轻人开始把兴趣转移到西方拳术上。陷入这样的死循环,中国武术该如何发展?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中国武术一定要学会创新,增添自己的分量。
武术是一项格斗运动,如果只追求养生,那肯定丧失了它的本质。武术在未来道路上一定要与实战相结合,增强实战性。 武术传承方面应把注意力放在青少年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武术的未来。 教育部强调高中历史课要让学生了解武术武德,既是向学生们传授中华武术武德的魅力,更能够让学生们树立起对中华武术正确的观念。
驱散“审丑”风气,弘扬优秀文化,势在必行! 希望中国武术还能继续站立在世界之巅,成为中国的骄傲。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