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和重阳节两个节日那个是没有固定日期的?
每个节日都是有日期来规定的,重阳节和清明节起源于何时?这是一道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类题目,颇具新意,值得学习。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两个节日。
先说重阳节。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屈原写的《楚辞·远游》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可见,战国时就有重阳的节令。相传重阳在汉初为宫中节日,后来因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所迫害,夫人使女贾氏被逐出宫中,嫁到民间,贾氏常与人谈起宫中重阳节俗,民间即知此俗。东汉时,民间流传“恒景登高避灾害”的故事,引发了重阳登高之俗。
唐代,朝廷下旨定重阳为时令节,此时,重阳节应该早在民间普及了。 关于重阳之名,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重叠,所以九月初九就被叫做“重阳”。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习俗较为统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但惠州还有较为重要的放纸鹞。
此外,尚有扫墓之习,如光绪《惠州府志》就有“重阳拜扫坟墓亦如清明之仪”的记述。 好了,介绍完重阳节,咱再来说说清明节。据史料记载。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涵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处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是没有固定日期的?
这个没有固定日期的传统节日就是清明节,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清明节这个节日是由“清明”这一节气发展而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气一说是经常会被提起的。
节气是上古时期的古人根据气候变化归纳总结出的一套时间体系,该体系中共包含二十四个节气。
其中排在第五位的节气便就是清明。因为节气与太阳运转息息相关,所以每个节气的时间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清明节本就是源自于清明这个节气,所以这个节日自然也是“继承”了节气时间的不确定性。这也导致清明节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没有固定日期的节日。
古人判断清明节气是否到来的标准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是否指向“乙”这个方位。一旦斗柄对准这个方位,那便意味着清明节气以及清明节的到来。现在确定清明节气的办法则是当太阳处于黄经15度位置的时候便就是清明。
清明节这个节日形成之初其实主要就只是为了扫墓,祭拜先祖,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又慢慢将寒食节以及上巳节这两个节日的某些风俗给融入了自身。这个变化主要发生于宋元时期,待清明节融合了其他两个节日的风俗之后其在传统节日中的地位也开始逐渐提高。这也是现如今清明节是法定节假日,而寒食节与上巳节则逐渐被淡忘的原因所在。
现如今每到清明节除了会去扫墓祭祖之外,也有很多人会外出踏青,而这踏青郊游原本是上巳节才有的习俗。清明节从寒食节那“继承”过来的风俗习惯则是吃冷食,像山东地区在清明节时便都会食用鸡蛋、冷饽饽以及冷高粱米饭。此外清明节还有植树、插柳等风俗。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