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通俗?
释义
格:探讨;致:达到,获取。探讨事物的原理,总结为理性认知。
例句
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科学领域都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出处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
《礼记·大学》
1.通俗解释: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出自《礼记·大学》。
2.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格物致知”是王明阳在贵洲龙场所悟出的哲学道理之后,对《大学》古本宗旨,对“格物和致知”作了新的解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王阳明“格物和致知”,就可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必然性。
第一点:要有致良知的心。
第二点:知和行为一体即可致良知。
第三点:诚意要至纯至真,才会有好的结果。
第四点:随时随地都在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第五点:“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才会去掉欲望不正之心。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意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或良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明代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根据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的记载,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解释】
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译文】: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示例】:严复《原强》 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扩展资料
一、简述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西汉 戴圣《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春秋 曾子《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二、词组来源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名词解释?
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物致知的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格物致知的意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