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结构,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悟红尘悟红尘 2023-06-24 20:38:06 20 阅读

2017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结构,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1-14是填空题,每题5分,15-20是解答题,前三题每题14分,后三题每题16分,每个解答题有2到3小题,共160分。

理科还有附加题,第21题是四选二,21a是平面几何证明,21b是矩阵,21c是坐标系与参数方程,21d是不等式,考生从四条中选两题作答,每题10分,满分20分。22和23题不确定,可以考概率分布,空间向量,解析几何(侧重抛物线),计数原理,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等,也是每题10分,附加题一共40分。

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2017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结构,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历史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35,单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2题,共52)

必考题

40题,25分

41题,12分

选考题(4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

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题,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理解命题意图: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2017年高考全国卷3地理试卷结构,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年高考全国卷3地理试卷结构

地理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11,单选,44分

第II卷 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必考题

36题,24分;

37题,22分

选考题(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2题,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43题,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44题,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2017年高考全国卷3地理试卷结构 地理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11,单选,44分 第II卷 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必考题 36题,24分; 37题,22分 选考题(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2题,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43题,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44题,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理综难不难?

2017高考理综全国二卷难度较去年明显上升,有出考场的学生总结:物理普遍难,化学有机难,生物选择难。物理试题难度上升,选修3-5转移到了必做题模块,难度不大,2017年物理压轴题为电磁学,难度较大。生物部分更加侧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细致程度,还需要学生通过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今年理综化学部分最大的变化是选做题由以前的三选一变成了二选一(删掉了选修二),其他题型与之前相比基本相同。化学卷依然是7+4形式,即7道选择题和4道大题(包括选做题),必做题中,综合了反应原理、元素化学、实验操作的“滴定”在今年考查力度较大。选做题中,有机化学推断涉及到比较陌生的环氧乙烷的加成反应,但总体思路依然与往年相似,合成路线不长,考点仍旧分布在官能团、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基础知识点上。选3结构题保持了往年知识点比较分散的特点,立足课本进行适当拓展,出现了电子亲和能、晶胞中的单元个数等新颖的考点,整体难度增大。

新高考文言文题型特点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

1. 选项特点

(1) 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 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3) 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2. 解题方法

根据上述特点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实情,解答概括分析题,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将选项所述的内容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仔细比照,仔细甄别。在做题时,尤其要注意标注选项中的谓语成分,因为绝大部分错误,都是围绕谓语动词发生的,或者就是谓语动词本身。

(1) 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表述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2题C项,错误在于“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根据文本“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的叙述,可知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于文无据。

(2) 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6题C项表述为“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原文是“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说两京言官上奏章请留,但是皇上没有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而不是“傅珪”。故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的表述就与原文不符。

(3) 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命题者有时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2018年新课标卷Ⅰ,选项中说“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原文是“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4) 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17高考新题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017高考新题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投稿用户,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不代表天天想上网立场,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6484224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